<noscript id="ducjp"><legend id="ducjp"></legend></noscript>


  1. 144
    首頁 新聞 延安 延安記憶

    插隊延安,我不后悔

    2021-05-16 09:54 來源:延安市融媒體中心

    7d0665438e81d8eceb98c1e31fca80c1_img_1_68_623_328

    2013年9月28日,北京月壇中學隆重舉辦建校50周年校慶活動。校友及受邀代表紛紛來校慶賀,暢談學校50年來輝煌的發展歷程。延安市檔案局方勇平局長率代表團參加校慶,送來賀信祝賀月壇中學50年華誕,并代表延安市委、市政府向月壇中學贈送一尊毛主席銅像,感謝66、67、68三屆校友及留延知青李增春等150名北京知青對延安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。

    10月1日上午,月壇中學師生聚會。方明老師由兒女推著輪椅來看望校友。見到校友們后,老師一眼就認出了我,問我在何處工作。我自豪地說:“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,退休在延安,生活在延安,真幸福!”聽了我說延安的變化和發展后,老師非常高興。

      想念延安

    1968年夏天,學校給67屆畢業生分配工作。分配原則是“四個面向”,即面向農村、面向邊疆、面向工礦、面向基層。面向邊疆指東北、內蒙古和云南兵團,兵團職工有工資。我因父親關牛棚,參軍政審沒有過關;我報名內蒙古、山西插隊,學校不批準;報名遼寧瓦房店軸承廠、門頭溝煤礦當工人,學校也不推薦。最后,還是延安老區接納了我。

    于是,我瞞著父母,花了兩分錢注銷了北京戶口,辦了戶口遷移證,到延安插隊。

    延安離北京遠,山大溝深,交通不方便。有些同學也對我說:“延安的生活條件艱苦,農村無電,去了會后悔的。”但我認為延安是革命圣地,是黨中央毛主席生活了十三年的地方,毛主席許多著作在延安窯洞寫成。我還是堅信:有國家扶持老區,延安未來將十分美好。在延安發展,將大有前途。

    離別前,母親默默地為我下鄉插隊準備著。她一針一線地為我縫棉衣棉褲,并用新棉花給我縫被褥。臨行前,我和弟弟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。我來到父親單位,跟被關在牛棚里的父親告別,當年我才17歲。第二天清晨5點鐘,母親已在灶臺為我準備早餐。只見她的眼睛紅紅的,可能一晚上沒睡覺。早上7點鐘,我乘車前往北京火車站。在站臺上,我見到我二姐前來為我送行。10點38分,列車緩緩始離站臺,向大西北駛去。

    圣地延安,我來了!

    經過兩天一夜的征程,汽車開進了延安城,延安的老百姓扭起秧歌歡迎著我們。望著延河畔宏偉的寶塔山,我心潮澎湃。想著毛主席曾在延安指導了中國的革命事業,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,我就激動萬分。

    當晚,我住在北關師范,第二天來到蟠龍鎮,隨后到達李家砭。當我們來到下坪公社,看到農村的實際情況,比我想象的似乎要落后幾十年。只有一條小路通往蟠龍鎮,鎮上沒通電,依靠點煤油燈照明。公社有部磁石電話機,每天早、中、晚,公社放大站用柴油發電機發電,用電話線發送廣播信號。

    北京月壇中學150名同學乘運送知青的卡車從銅川出發,2月4日到達蟠龍鎮。蟠龍鎮距我插隊的李家砭生產隊還有17公里的路程。生產隊的社員牽著毛驢車來接我們。我們在離開北京時已經被分好了生產隊,隊里按名單領知青。離開蟠龍鎮,走進雷鼓川的溝里,看到許多小煤窯。煤窯出的是塊煤,煤質優良,烏黑發亮。塊煤大小不等,有一塊幾十斤的,也有一塊百十來斤的。村民一毛驢車可拉200公斤煤炭。我在下坪李家砭插隊時喝的是泉水,燒的是當地產的煤炭,比在其他縣插隊知青的待遇強多了。

    來到李家砭生產隊,首先要過好生活關。村里沒電,靠煤油燈照明,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原始社會。第二天早晨起床后,每個人的鼻孔都是黑色的。早上挑起木桶到溝里擔水,空木桶就有十來斤重。挑水看似簡單,但要挑著滿滿兩桶水到窯洞,并不簡單。就這樣年復一年挑水,練就了我們的一副鐵肩膀。我們不但能挑水,而且還能挑飯。春耕以后,每天中午,隊長派我到各家,為春耕的人尋飯。我一次挑八罐飯,中途不休息,一口氣能挑到山頂的田地邊。因為沒有電,我們與村民們過著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。插隊的第一年,我們吃供應糧。蟠龍糧站給我們供麥子、谷子和玉米。一天購糧回來,已經是晚上。來不及做飯,大家就吃了頓煮玉米豆子,半生不熟。村支書知道此事后,專門安排牲口供知青們使用。鄉親們也主動幫我們磨面碾谷。1968年,陜北遭旱災,中央給陜北調救災糧撥救急款的時候,也給我們知青分了一份。救災糧包括麥麩、麻渣和玉米。當年生活艱苦,糧食也不夠吃,我們便學會了種菜、養豬、養雞;學會了做飯、炒菜、搟面。多年之后,同學聚會談起梁杰搟的雜面薄如紙,明光透亮;談起社員教我們干農活,教我們在洪水來臨時怎樣過河回村。在李家砭插隊的共有四位男生和六位女生,從沒在洪水來臨時遭遇危險。除此之外,我們插隊時還與村民修梯田、打壩,大搞農田基本建設,學到了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的本領。

    今天,延安經過多年的退耕還林,2019年春,我們重訪李家砭,看到山綠了,水清了,對面坪里修建了一座座大棚,大棚里種植著香瓜和辣椒,成了村民致富的錢袋子。遠望曾經的禿山已經綠樹成林,村民居住的窯洞映照在綠色山林中,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。如今,李家砭公路通到家門口,自來水接到窖洞內,窯洞內經過裝修,沙發、液晶電視和衛星接收機等一應俱全。我們曾經居住的窯洞,今年經村民裝修后,煥然一新。站在路邊,望著當年我們度過青春歲月的美麗小山村,山林、流水、窯洞、故人和諧共存,構成了一幅神奇美麗的畫卷。

    今年我已70歲了,在延安生活工作了52年,把人生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革命圣地,也親歷了艱苦創業年代和改革開放的年代。隨著延安的脫貧奔小康,我家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。我不禁感慨: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!延安永遠是我的故鄉!來延安插隊,我不后悔?。ɡ钤龃海?/p>

    【糾錯】責任編輯:曹海霞

    返回首頁
    相關新聞
    返回頂部
  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|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|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|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天堂
    <noscript id="ducjp"><legend id="ducjp"></legend></noscript>